同样在19号,群里就“旅游+”还是“+旅游”展开了讨论,最后大家基本上认同“+旅游”才是当前去旅行社化的解药。
走访了三个城市的同业,发现问题其实比我预计的还严重,比深圳的情况要更恶劣一些。
在西安,有朋友告诉我,几乎所有的旅行社门店都关门了;到了重庆,又有人告诉我,直到现在还有大概70%的同业没有复工,某位行业大佬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去过办公室……
“去旅行社化”这个危言耸听的提法,我在国庆后的第一篇文章就这么总结过(点击阅读:这个国庆节,是行业“去旅行社化”的分水岭。),但我今天要稍微解释一下,这个“旅行社”说的是不思进取,不肯创新求变得生存的那一类,类似三只熊这样的新型旅行社,肯定不属于被去掉的那一类范围。
前两天的文章我也说过,国内游场景下,旅行社最大的竞争对手,第一是游客自己的脚,第二是他们手机上的APP,如果是纯旅游的消费需求,确实不需要旅行社,可以去掉它。
吃住行游购娱,这常规的旅游六要素,分别被美团、携程、滴滴、驴妈妈、天猫、飞猪以及更多的APP解决掉了。
何况传统旅行团,把不认识甚至生活习惯完全不同(比如新婚燕尔和夕阳红)塞在一起,感觉特别别扭,傻子才去参加旅游团。
只有在境外,语言不通,信息不透明,为了安全感只好随大流,但是我们只能继续等出境游的全部复苏吗?
基于上面的原因,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来“旅游+”,就是要在原来的六要素上面加上商养学闲情奇这新六要素,或者别的什么,比如旅游+地产(以旅游的名义骗老太太去山东买房)、旅游+养生(还是以旅游的名义骗游客买长寿保健品或者康养地产,比如巴马和海南的房产),他们的区别到底在哪,你能说得清楚吗?
“旅游+”首先是一种旅游行为,消费者购买它的主要目的是旅行,顺带完成一些别的心愿;“+旅游”本身不会强调为一次旅行,比如体育+旅游,目的是到青岛完成一次帆船赛,赛事结束顺道游览一下八大关和崂山。
举个例子吧,我有个发小在北京结婚了,我无论如何得去喝喜酒,到了北京,顺带去看了下故宫长城颐和园,这是+旅游;而我因为暑假带孩子到北京旅游,顺带到发小家里看看他和他媳妇,一起吃饭喝个酒,这是旅游+。
我们以前面说过的旅游+地产模式为例,一个双飞888元的青岛烟台5天的产品,旅游是它的流量入口,甚至有些公司不会刻意宣传和提醒其中的看房行程,消费者尤其是大妈们一看这么便宜的旅游产品也就购买了。
等去了那里,花50万买一套小产权的海景房,888后面加个0甚至2个0的利润不就出来了。
但是+旅游模式,比如教育+旅行,三只熊的产品,他们肯定不会告诉家长,咱们是带孩子去旅游。
我们的目的是给孩子教育的引导以让他成长,去到异地甚至异国的场景中,目的还是为了解决教育这一诉求,所以它这个产品是+旅游,客户是为了+号前面的诉求而来。
有。“旅游+”的主体还是游客,只是带着游客干了一点别的事情,比如购物,比如……
而“+旅游”的主体,不管是异地来的还是本地的,他们是一群有着共同爱好和非旅游消费诉求的人群,比如瑜伽,比如诗词,比如钓鱼……
如果一群有着共同爱好和某种特定消费诉求的人,是不是就应该通过社交让他们不断交互,产生连接,进而产出集体进行消费的诉求,那在本地消费腻了以后,是不是就该出去“+旅游”了?
例如,一群老是在广州海鸥岛钓鱼的钓友群朋友,如果群主告诉大家,可以组织大家周末自驾去海陵岛海钓,这是不是“+旅游”了?接下来再去舟山渔场呢?出境游恢复,再去菲律宾杜马盖地呢?
还有一个更真实的案例,在重庆,一位自驾联盟的组织者告诉我,他的社群下面有奔驰、凯迪拉克、路虎等一系列品牌的自驾车友会,我就问丁真这么火,你们的车友走过318了没有?
他说,一部分应该走过了,但他认为,如果有好的产品线路和服务保障,车友会集体活动报名,应该走过的车主也还是会参加,因为其他人都去了。这,就是社交的价值。
我之前写有关OTA文章的时候,说什么产品我认为不适合OTA销售,其实就是“+旅游”。
一个想要去青海湖环湖骑行的老驴,真的很难去缺乏横向社交场景的OTA下单,他只会在类似的主题社群的活动中去找到自己的旅伴。
我要给的结论出来了,先通过一个特定爱好或消费诉求去打造一个社群,并尽量成为这个社群的KOL或者活动组织者,由近及远得不断的组织社交活动,主题消费活动(比如美食鉴赏),慢慢慢慢这个社群就会成为你“+旅游”的核心消费人群,而且会有很高的复购率和转推荐率,因为“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”,能跟臭味相投的人在一起,并且干大家都喜欢的事,费用嘛,就不那么重要了。
另,旅游本身能不能成为这个特定的消费诉求呢?可以,但越来越难,因为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需求高度差异化了,仅就旅行而言,人多体验并不好,没有人喜欢100人一起打卡拍照对吧?
但+号前面的那些非旅游消费诉求,有些是必须在集体环境下去完成的,比如唐诗宋词的品鉴,你一个人或一家人怎么品?是不是有一群爱好者一起,并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完成,更有意思呢?
如果能找到一群同类人组成社群,或者用内容把这类人筛分出来,不断组织交互和连接,那么他们自然就有主题消费的诉求。
逐渐切换到异地的消费场景,自然就成了“+旅游”,而社交诉求让他们不会回避旅游团的人数组成。
社交主题的“+旅游”,是去旅行社化的一味解药,考验的是旅行社的异业合作能力和社群运营能力。
如对文章版权归属有任何异议,请联系正略小编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,感谢您的理解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更多精彩尽在这里,详情点击:http://dqxzr.com/,兰斯